Friday, December 30, 2011
太平美食何其多
因為忙於工作及私人事務,已經多個月沒有回太平,非常想念太平的美食。
說到太平美食,不但真材實料,而且味道獨特,價錢便宜,很多地方都吃不到,太平人的口味因此相當刁,要求很高。
台灣的美食節目,莎莎及浩翔介紹了很多台灣美食,好像非常美味似的,我到了台灣,看到很多人排隊的美食,我大多都去買來試一試,結果感覺並不怎麼樣,有一些還很難入口呢!
住在太平的人真有口福,早餐就有很多選擇,午餐晚餐也有很多東西吃,太平唯一比較差的是肉骨茶。
太平拉律峇當超級市場樓下的小販中心可謂是美食天堂,吉靈面(華人賣的印度面)及炒魚丸粿條一定要吃,早上的菜頭糕及油條絕不可錯過,晚上才開檔的沙爹不輸加影的沙爹。
還有大千茶室的薄餅、鹵肉、潮洲粿條湯及海南雞飯,太平巴剎路的家家蘭姐(早上)及金邊榕姐(晚上)雞絲河粉、青屋阿婆炒西蛤粿條、東安茶室的雲吞面及白斬雞粿條湯,都非常好吃。
Siang Malam24小時 的Nasi Lemak(香蕉葉包裹,以前一包才3毛錢)、新板咖哩嬸咖哩面、太平阿光咖哩面、甘文丁蝦仔干撈面(一碗才1.80令吉)、峇當海鮮粥、十八丁咖哩面等......。
我上面所指的美食,太平人都知道,而且價錢都很便宜,多數都不超過3令吉。
還有榴槤坡小販中心的馳名豬腸粉及大樹下雲吞面,新板新村阿Bal熟食檔的鹵面、叻沙及干撈面,新板華順炒粿條(阿賢介紹過)、麗士戲院的尤魚雍菜及囉惹、保閣亞三巴剎的賴粉及燒肉、保閣亞三警察局對面的馬來人叻沙、KAMPONG BOYAN炒粿角,太平的豆水、TUPAI安樂居咖哩魚頭及阿參蝦、光明茶室的大包、百靈茶室的。。。。。。。太多太多了,有空來太平一趟吧!
Tuesday, December 27, 2011
馬來西亞美食:梳邦再也傳統清湯板面
我也很喜歡吃板面或俗稱的面粉糕,在巴生谷,巴生的傳統板面很不錯,如果我有到巴生,通常都會找板面吃,而不是巴生肉骨茶。
不過,由於我不住在巴生,只好在八打靈再也及梳邦再也一帶找板面吃,吃了很多家,包括幾間著名的辣椒板面,我終於找到一間最好吃的傳統板面。
這間板面檔附設在梳邦再也SS13/1路組屋樓下的金泉茶室內,以前是由一名老婦煮賣,現由一名中年人售賣,可能是她的兒子。
這家板面的湯頭真的很清甜,我相信也是以江魚仔熬出來的,吃過這間板面後,其他板面都變成不好吃了。
板面的配料有炸過的江魚仔、馬尼菜、香姑及豬肉,江魚仔非常稥脆,配上小辣椒,真的好吃到難以形容。
另外,除了板面,金泉茶室的茶水很好喝之外,另外一檔熟食面也很好吃。
這家熟食面是由母女開檔,她們來自太平,咖哩面也很不錯(雖然比不上新板咖哩嬸,但也可謂是吉隆坡其中一家比較好吃的咖哩面了),但我最愛吃的是她們的乾撈雲吞面,太好吃了。
由於我喜歡她們的咖哩湯,因此,我在吃乾撈雲吞面時,我要求雲吞加咖哩湯,即能吃了乾撈雲吞面,又可喝到香甜的咖哩湯,一箭雙鵰!
我要讚賞的是,金泉茶室除了板面好吃,雲吞面好吃,茶水好喝,茶室東主夫婦非常有禮貌,態度很好,因此,金泉茶室每天都高朋滿座。
Sunday, December 25, 2011
非一般的咖哩面
我也很喜歡吃咖哩面,但是,吉隆坡的咖哩面大多數不好吃,至少不會好吃過我家鄉新板咖哩嬸及十八丁的咖哩面。
我每一次回太平,一定會去吃新板新村的咖哩面,但是,最近很多次都沒有在周末開檔,害我直流口水。
新板新村咖哩面是祖傳女再傳女,已經三代,人稱咖哩嬸,咖哩湯底是以江魚仔熬出來,異常清甜,檔主凌晨3點就起身煮咖哩湯及準備配料,她特制的三種辣椒配料真的無得頂,我帶過佷多吉隆坡朋友去吃,他們都贊不絕口。
而且,價錢超級便宜,以前一碗才賣一塊四角,現在好像是兩塊二。
想要吃咖哩嬸的咖哩面,一定要早早起身,九點過後咖哩湯就賣完了,只好吃其也很好吃的乾撈面或清湯面。
我每一次光顧咖哩嬸,至少吃兩碗,有時吃上三碗,一碗咖哩面(一定要的)加一碗乾撈面(也一定要的),食慾大起的話,再加上一碗清湯面。
說到配料,雖然簡單,但特好味,都經過特別處理,魚餅香脆,小蝦鮮甜,鮮蛤不腥,你可以選擇兩種配料,但我通常要的都是三絕配料,任一不捨。
我以為馬來西亞沒有人可以煮出類以咖哩嬸的咖哩面,沒想到這次到新山有了意外收獲。
我的表弟聯業帶我到新山的洪家班辣沙館吃咖哩面,味道竟然與咖哩嬸的咖哩面非常接近,相差不遠,味道約有八成相似。
雖然洪家班的咖哩面不能媲美新板咖哩嬸的咖哩面,但其也是以蝦米熬出來的咖哩湯,味道很不錯,每天都高朋滿座,其配料有很多選擇,包括咖哩拉拉。
還有,洪家班的辣沙(其實是咖哩面,我也不知道為甚麼吉隆坡及新山人都把咖哩面稱為辣沙),特制的辣椒醬料就很香辣,配上咖哩湯堪稱一絕!
我每次吃咖哩嬸的咖哩面一定喝完其非常清甜的咖哩湯,這次在新山吃洪家班的咖哩面,我不但喝完了其咖哩湯,連加點的咖哩拉拉的咖哩湯也喝了一大半!
我聽表弟聯業說洪家班座落的地點在新山紅玫瑰路,但我查網上資料,是座落在2-102 Jalan Dedap 7 (Taman Johor Jaya), Johor Bahru, Johor 81100,可能是以前的舊址吧!
Sunday, November 20, 2011
王乃志出任首相政治秘書
誠如所料,馬華良心王乃志果真出任首相華人政治秘書,即將在12月1日走馬上任。
據了解,王乃志在黃家定擔任馬華總會長時期,已被黃家定推荐為首相的政治秘書,但是,首相納吉最後選擇胡逸山為其政治秘書。
消息指出,馬華現任總會長蔡細歷也曾向首相推荐馬華中委余金福(圖左)出任首相的華人政治秘書,不過,首相最後還是決定選擇身為律帥的王乃志。
前首相馬哈迪在任時,也是挑選有法務背景的鄭文傑律帥為政治秘書。
據悉,納吉出任首相後,為監督國內各語文主流媒體的報道,設立了一支多人組成的媒體團隊,納吉原屬意的華人政治秘書人選是大馬翻譯與創作協會會長吳恒燦,但後來吳恒燦接手首要媒體集團顧問一職,改而委任胡逸山。
除了胡逸山及吳恒燦,當時另外兩名盛傳將出任首相政治秘書的是前馬華中委王乃志律師及宗鄉青秘書長兼馬青總團華青共策會秘書汪愛泉。
胡逸山呈辭後,很可能出任首相政治秘書的將是前馬華中委王乃志。
據了解,首相對王乃志的印象很好,曾經囑咐馬華總會長蔡細歷在來屆大選推荐王乃志為馬六甲市區國會議席候選人。
無論如何,王乃志在翁蔡黨爭期間曾與蔡細歷唱反調,又沒有任何馬華中央職位在身,原可能是他出任首相政治秘書的絆腳石。
不過,也有人認為,首相的華人政治秘書最好沒有政治色彩,胡逸山及前首相馬哈迪的華人政治秘書鄭文傑就是最佳例子,王乃志已不在馬華中央主流,正附合首相的要求。
Wednesday, September 7, 2011
曠世才女張愛玲逝世16周年
能夠把愛情、友親、親情觀察得那麼細微,透過簡樸的詞句,寫到那麼感性,那麼感人,看的人都溶進去了,彷佛就在其中,跑也不想跑出來,細細冥想。世間只有一個曠世才女張愛玲,以前沒有,未來也沒有。
1995年9月8日,原名張煐的張愛玲,被房東發現在洛杉磯寓所逝世,終年75歲,有人認為,獨居的張愛玲,相信在9月8日或之前已離世。
2009年2月23日,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宋以郎決定將張愛玲封鎖了逾30年的自傳色彩著作《小團圓》出版,引起轟動,賣到斷市,再版又再版。
看張的小說,常常令人難以自拔,隨之而淚,隨之而笑,心情也跟著抽筋,感情神經不聽使喚,飛不出張愛玲的五指山。
以下是張愛玲的一些資料:
張愛玲本名張煐,於1920年9月30日[1][2](農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整個街區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1848-1903年)是清末名臣,河北豐潤人;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1896——1953)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1893-1957年)則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較為歐化[3]。張愛玲只有一個弟弟張子靜(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先任職於銀行,後來擔任上海郊區中學英文教師。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張志沂任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全家搬家到天津32號路61號大宅[4]。
1924年,4歲的張愛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張愛玲的姑媽張茂淵(1898-1991)赴英國留學,母親黃素瓊改名黃逸梵,撇下子女陪同前往。張志沂遂將所納之外室接到家中,並沉迷於鴉片。
1928年,黃素瓊從英國回國,張家搬回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居住在寶隆花園(今延安中路740弄10號),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和姑媽張茂淵住在法租界白爾登公寓(今陝西南路213號)。
1931年,張愛玲進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並且開始閱讀紅樓夢。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36歲)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張志沂為之撰回目。
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和父親發生衝突後,離家出走投奔母親黃素瓊。
1939年,她獲得倫敦大學的獎學金,準備前往留學,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5]。在香港大學求學期間,張愛玲結識終生朋友,斯里蘭卡女子炎櫻(Fatima Mohideen)。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
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她就讀於聖約翰大學,但是兩個月後就因為經濟窘困輟學,這時她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當時她租住赫德路愛丁頓公寓(常德公寓,現址上海市常德路195號)51室(1942年遷至65室),與姑母張茂淵為鄰。
最初她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1943年春,張愛玲見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編輯周瘦鵑,獲得賞識,在1943年和1944年的兩年中,得以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
1944年,張愛玲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並與之交往。
1944年8月,胡蘭成與兩位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不久,胡蘭成前往武漢辦報,在醫院期間誘惑了一名17歲的護士周訓德,並與之同居。
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張嘉儀,逃亡到浙江溫州,任教於溫州中學。在流亡期間,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張愛玲曾前往溫州探視。
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劇本,頗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張愛玲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
1949年上海政權更替後,張愛玲留在上海。
1950年夏,張愛玲曾經參加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兩個月時間,但是由於無法寫出政府要求的「歌頌土改」的作品,頗感困惑。她感到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加之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政治方面的壓力。
於是在1952年7月,聲稱「繼續因戰事而中斷的學業」,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6]。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任職於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結識畢生摯友鄺文美及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為電懋的編劇主力之一。編劇收入成為張愛玲往後八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而賴雅為左翼作家,兩人的作品均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因此他們夫婦生活頗為窘迫。後來依靠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版稅維持生活。
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張子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蘇路285弄28號吳家小客廳去世,終年57歲。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夏州彼得堡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 (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 (Ferdinand Reyher) 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兩人結婚。但由於各種原因,張愛玲在寓所進行人工流產。
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4歲,張愛玲沒有前去出席葬禮。
1960年7月,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7]。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賴雅不斷中風,最終癱瘓臥床,於是張愛玲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為英文。
1969年,張愛玲移居加州,受聘於柏克萊加州大學。
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
1991年,張愛玲的姑母張茂淵在上海去世,終年93歲。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直接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軼聞
張愛玲在上海時,好奇裝異服。當時在上海漫畫家文亭所繪的「上海女作家三畫像」中 ,給同時期在上海活躍的著名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的定義分別是「輯務繁忙的蘇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張愛玲的特徵則為「奇裝炫人」。
民國時期,張愛玲、蘇青、關露、 潘柳黛是 蜚聲上海文壇的四大才女。
同一時期,上海還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們相互之間作矜持狀,各自談及同時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讓:「目前女作家的 作品,我不大讀」,「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蘇青與張愛玲則互唱互和彷彿唱雙簧:「只看張愛玲」(蘇青語),「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張愛玲語)。
潘柳黛在《論胡蘭成論張愛玲》中,對胡蘭成說 張愛玲有貴族血液(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尖刻地譏諷這關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隻老母雞,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自稱「喝到雞湯」的距離一樣,以上海人腦 筋之靈,不久將來,「貴族」二字,必可不脛而走,隨後果真有「貴族排骨麵」上市;後來張愛玲到香港,有人告訴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張愛玲回答說:「誰是潘柳 黛?我不認識。」
香港大學文科就讀時有位好友炎櫻,張愛玲書中屢有描述,並錄下一些炎櫻語錄。
張愛玲對炎櫻的描述有:「炎櫻姓摩希甸,父親是阿拉 伯裔錫蘭人(今斯里蘭卡),信回教,在上海開摩希甸珠寶店。母親是天津人,為了與青年印僑結婚跟家裡決裂,多年不來往。炎櫻的大姨媽住在南京,我到他們家 去過,也就是個典型的守舊的北方人家。炎櫻進上海的英國學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學生長,品學兼優外還要人緣好,能服眾。我們回到上海進聖約翰 大學,她讀到畢業,我半工半讀體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過遠,隨即輟學,賣文為生。」
1995年9月8日,原名張煐的張愛玲,被房東發現在洛杉磯寓所逝世,終年75歲,有人認為,獨居的張愛玲,相信在9月8日或之前已離世。
2009年2月23日,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宋以郎決定將張愛玲封鎖了逾30年的自傳色彩著作《小團圓》出版,引起轟動,賣到斷市,再版又再版。
看張的小說,常常令人難以自拔,隨之而淚,隨之而笑,心情也跟著抽筋,感情神經不聽使喚,飛不出張愛玲的五指山。
以下是張愛玲的一些資料:
張愛玲本名張煐,於1920年9月30日[1][2](農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整個街區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1848-1903年)是清末名臣,河北豐潤人;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1896——1953)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1893-1957年)則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較為歐化[3]。張愛玲只有一個弟弟張子靜(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先任職於銀行,後來擔任上海郊區中學英文教師。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張志沂任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全家搬家到天津32號路61號大宅[4]。
1924年,4歲的張愛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張愛玲的姑媽張茂淵(1898-1991)赴英國留學,母親黃素瓊改名黃逸梵,撇下子女陪同前往。張志沂遂將所納之外室接到家中,並沉迷於鴉片。
1928年,黃素瓊從英國回國,張家搬回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居住在寶隆花園(今延安中路740弄10號),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和姑媽張茂淵住在法租界白爾登公寓(今陝西南路213號)。
1931年,張愛玲進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並且開始閱讀紅樓夢。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36歲)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張志沂為之撰回目。
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和父親發生衝突後,離家出走投奔母親黃素瓊。
1939年,她獲得倫敦大學的獎學金,準備前往留學,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5]。在香港大學求學期間,張愛玲結識終生朋友,斯里蘭卡女子炎櫻(Fatima Mohideen)。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
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她就讀於聖約翰大學,但是兩個月後就因為經濟窘困輟學,這時她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當時她租住赫德路愛丁頓公寓(常德公寓,現址上海市常德路195號)51室(1942年遷至65室),與姑母張茂淵為鄰。
最初她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1943年春,張愛玲見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編輯周瘦鵑,獲得賞識,在1943年和1944年的兩年中,得以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
1944年,張愛玲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並與之交往。
1944年8月,胡蘭成與兩位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不久,胡蘭成前往武漢辦報,在醫院期間誘惑了一名17歲的護士周訓德,並與之同居。
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張嘉儀,逃亡到浙江溫州,任教於溫州中學。在流亡期間,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張愛玲曾前往溫州探視。
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劇本,頗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張愛玲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
1949年上海政權更替後,張愛玲留在上海。
1950年夏,張愛玲曾經參加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兩個月時間,但是由於無法寫出政府要求的「歌頌土改」的作品,頗感困惑。她感到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加之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政治方面的壓力。
於是在1952年7月,聲稱「繼續因戰事而中斷的學業」,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6]。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任職於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結識畢生摯友鄺文美及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為電懋的編劇主力之一。編劇收入成為張愛玲往後八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而賴雅為左翼作家,兩人的作品均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因此他們夫婦生活頗為窘迫。後來依靠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版稅維持生活。
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張子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蘇路285弄28號吳家小客廳去世,終年57歲。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夏州彼得堡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 (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 (Ferdinand Reyher) 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兩人結婚。但由於各種原因,張愛玲在寓所進行人工流產。
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4歲,張愛玲沒有前去出席葬禮。
1960年7月,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7]。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賴雅不斷中風,最終癱瘓臥床,於是張愛玲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為英文。
1969年,張愛玲移居加州,受聘於柏克萊加州大學。
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
1991年,張愛玲的姑母張茂淵在上海去世,終年93歲。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直接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軼聞
張愛玲在上海時,好奇裝異服。當時在上海漫畫家文亭所繪的「上海女作家三畫像」中 ,給同時期在上海活躍的著名女作家蘇青和潘柳黛的定義分別是「輯務繁忙的蘇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張愛玲的特徵則為「奇裝炫人」。
民國時期,張愛玲、蘇青、關露、 潘柳黛是 蜚聲上海文壇的四大才女。
同一時期,上海還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們相互之間作矜持狀,各自談及同時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讓:「目前女作家的 作品,我不大讀」,「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蘇青與張愛玲則互唱互和彷彿唱雙簧:「只看張愛玲」(蘇青語),「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張愛玲語)。
潘柳黛在《論胡蘭成論張愛玲》中,對胡蘭成說 張愛玲有貴族血液(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尖刻地譏諷這關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隻老母雞,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自稱「喝到雞湯」的距離一樣,以上海人腦 筋之靈,不久將來,「貴族」二字,必可不脛而走,隨後果真有「貴族排骨麵」上市;後來張愛玲到香港,有人告訴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張愛玲回答說:「誰是潘柳 黛?我不認識。」
香港大學文科就讀時有位好友炎櫻,張愛玲書中屢有描述,並錄下一些炎櫻語錄。
張愛玲對炎櫻的描述有:「炎櫻姓摩希甸,父親是阿拉 伯裔錫蘭人(今斯里蘭卡),信回教,在上海開摩希甸珠寶店。母親是天津人,為了與青年印僑結婚跟家裡決裂,多年不來往。炎櫻的大姨媽住在南京,我到他們家 去過,也就是個典型的守舊的北方人家。炎櫻進上海的英國學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學生長,品學兼優外還要人緣好,能服眾。我們回到上海進聖約翰 大學,她讀到畢業,我半工半讀體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過遠,隨即輟學,賣文為生。」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Thursday, August 4, 2011
拿督斯里翁,拿督斯里黃
政治最慘酷和現實,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馬華前總會長拿督斯里翁詩傑及馬華前總會長丹斯里黃家定的胞兄拿督斯里黃家泉,來屆大選皆被割愛,不在推荐候選人名單上,早已是預料中事。
拿督斯里翁和拿督斯里黃在政海浮沈20年有餘,看過無數政治人物起起落落,敗者多是黯然離去(除了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的曾永森),難有再施展抱負的機會,或是另投明主去了(傻子醫生林敬益、蔡銳明律師)。
拿督斯里翁擔任總會長時開除署理總會長拿督斯里蔡,拿督斯里翁328競選總會長時敗給拿督斯里蔡,拿督斯里翁敗選後又嘮嘮叨叨,三不五時譏諷拿督斯里蔡,試問如果你是拿督斯里蔡,你會海量到讓開除你的人有翻身的機會嗎?
說到丹斯里黃的胞兄拿督斯里黃被除名也不奇怪,一是丹斯里黃和拿督斯里黃有意建立黃氏皇朝,二是丹斯里黃又在328回鍋,險差幾十票就把拿督斯里蔡拉下馬來,試問如果你是拿督斯里蔡,你會海量到讓阻攔你上位的兄弟有翻身的機會嗎?
換著是拿督斯里翁或丹斯里黃中選總會長,你想,拿督斯里蔡或蔡公子還有機會在大選上陣嗎?
政治領袖斬草不除根,春生吹又生時,就是政治領袖本身下台的時候了。
拿督斯里蔡是名醫生,常常扮豬吃老虎,雖然他只是當了一年多的總會長,比較愛講話外,很多時候,基層並不知他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甚麼藥,他也很少向其支持者或馬華中央領袖透露消息或看法。
拿督斯里翁及拿督斯里黃雖然是敗者為寇,來屆大選很難有機會在馬華及國陣旗幟下上陣,但是馬華待他們已不薄,拿督斯里翁年紀輕輕就當了國會下議院副議長,過後又擔任數屆副部長和部長,最後還當上了馬華總會長最高職位,封了拿督勛銜又封拿督斯里勛銜,還有甚麼好怨,甚麼好嘆,很多有才華的人參加了馬華幾十年,不要說當副部長當議員,連一個小小荷蘭水蓋(PJK)也拿不到!
拿督斯里黃更早出道,1986年就擔任霹靂州行政議員,在霹靂州呼風喚雨,霹靂州基層沒有人敢得罪他,不少有才華的基層被他邊緣化,他目的只有一個,建立黃氏皇朝,違抗者:「斬」!
黃家家泉祖宗有靈,擔任了多屆行政議員,過後在丹斯里黃的護航下赴京,擔任了中央部長,也封了個拿督斯里勛銜,黨有對不起他嗎?沒有。
拿督斯里翁和拿督斯里黃應該學習其他政治人物放下,世界沒有說沒有誰不行,地球還是會一樣轉動,他們或不如聽聽陳蓮花的勸告,在家里種種菜或養養雞也不錯!
Friday, July 22, 2011
第三勢力誕生?
我曾經建議馬華前總會長翁詩傑另組新黨成為第三勢力領導人,並點名公正黨最高理事再益、國大黨前署理主席蘇巴馬廉成為其盟友,組成多元種族的第三勢力政黨。
在再益退出公正黨,成立惠民黨後,我以為第三勢力將難以成形,沒想到,巫統元老東姑拉沙里卻能穿針引線,將上述三人帶進獨立信念陣線(Angkatan Amanah Merdeka,其實應譯為獨立精神陣線更貼切),姑里本身出任主席,翁詩傑及蘇巴馬廉出任署理主席。
獨立信念陣線雖然是非政府組織,以方便來自各政黨的領袖加入,但難保日後可能轉而註冊為政黨,成為我國第三勢力政黨,讓選民在國陣與民聯之間多了一個選擇。
根據今日公佈的獨立信念陣線籌委會名單,成員多數是朝野政黨非主流派人物,都曾擔任過內閣部長或副部長,在東姑拉沙里領導之下,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覷,這些人都擁有相當高的民意基礎。
以目前的政治局勢,東姑拉沙里是最德高忘重的第三股勢力領導人,加上他曾是四六精神黨領袖,擁有不少追隨者,馬華前總會長翁詩傑、國大黨前署理主席蘇巴馬廉及惠民黨主席再益,都擁有不少支持者,如果時機成熟,獨立信念陣線註冊為多元種族政黨,很可能火速的崛起。
當今大馬報導:
鉴于我国种族关系与独立初期的情况渐行渐远,巫统话望生国会议员东姑拉沙里今日成立民间组织“独立信赖之声”(Angkatan Amanah Merdeka),矢言重燃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的国家独立宣言,重新团结各族人民。
“独立信赖之声”是个不分党派的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为了重燃各族在争取独立时期的合作、团结与家庭和谐精神。
在净选盟709大集会之后,民心思变之际,拉沙里牵头设立“独立信赖之声”,俨然有成立“第三股势力”的含义。
该组织今日特意选择在东姑阿都拉曼纪念馆,也是东姑阿都拉曼的住所举行盛大推介仪式,并吸引逾300名支持者出席。公正党副主席努鲁依莎,格拉纳再也国会议员罗国本和惠民党首领再益依布拉欣也赴会。
翁诗杰、苏巴马廉任署理
“独 立信赖之声”中央理事会以拉沙里为首,旗下共有6名署理主席,一字排开的有班登国会议员翁诗杰、砂州前副首席部长丹尼尔泰仄(Daniel Tajem)、前新闻部及旅游部长阿都卡迪(Abdul Kadir Sheikh Fadzir)、国大党前署理主席苏巴马廉(S Subramaniam)、沙巴团结党斗亚兰国会议员威弗烈邦(Wilfred Bumburing)和前教育部副部长布占乌里斯(Bujang Ulis)。
无独有偶的是,这六名署理多属国阵非主流派领袖。
苏巴马廉曾出任昔加末国会议员,长期与国大党前主席三美威鲁不咬弦。三美在2006年的党选中力挺现任党主席巴拉尼威(G Palanivel)击败寻求蝉联的苏巴马廉。苏巴马廉更在第11届全国大选提名日3天前,被三美从候选人名单刷下来。
翁诗杰曾是马华总会长兼交通部长,但在308大选后的马华党争中,在重选与黄家定及蔡细历的三角战败下阵来,失去部长职,至于其班登国会议席被也传岌岌可危。
丹尼尔曾担任砂拉越达雅党主席,也是1986年反砂州首长泰益的“明阁事件”的主角,但达雅党最终陷入党争被社团注册局取消注册。丹尼尔目前担任砂国民党的顾问。
前律师会主席任副主席
该组织另设7名副主席,成员包括前律师公会主席拉古纳(K Ragunath)、拥有回教党党员身份的民主与经济事务研究机构(IDEAS)执行长旺赛夫(Wan Saiful Wan Jan)及大马人权委员会前委员西蒙(Simon Sipaun)等。
誓言走透透以打破偏见
东姑拉沙里在致词时强调,马来人不曾是种族主义份子,并归咎他们是被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士所操弄,才变相成为“地方自治主义者”(komunalis)。
这名前46精神党领袖说,这些教导马来人变成“地方自治主义者”的马来人,其行为是违反回教教义的,意图引导他们回到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诞生前的蒙昧时代(zaman jahiliah)。
他指出,本身见证国内宗教与种族关系,在最近几年加剧恶化,加上某些有心人士为了个人利益,蓄意破坏我国的团结机制,让他感到非常担忧。
因此他表示,本身将全马走透透,打破这种种族之间的偏见。
团结各族拒绝贪污朋党
东姑拉沙里声称,他也不能再接受“沉默的大多数”袖手旁观的态度,因为这种行为将令我国尝到无可修复的恶果。因此他决定成立“独立信赖之声”,团结各族人民向贪污、朋党主义、种族主义和浪费等行为说“不”。
“我们主张‘以民主利益为先’,即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优先。”
呼吁选委会纳入在野党
尽管本身曾担任部长,但阿都卡迪今日也呼吁选举委员会,应积极推动修改联邦宪法,将在野党纳入成为选委会其中一员。
他指出,如此一来,在野党就不会再频频抨击选委会了,因为他们也有份策划日后的选举条规与制度。
阿都卡迪说,政府和选委会目前所采纳的选举系统,已经不能符合当下的需求。
“政府和人民都知道,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和公平的选举……因此让它真的干净吧。”
“选委会是时候扩大运作,推动修改联邦宪法,以便可纳入在野党的代表。”
Tuesday, July 19, 2011
周連瓊任上議員,陳國永攻敦拉薩鎮
馬青全國公共服務及投訴局主任兼聯邦直轄區馬青州分團團長周連瓊,果然獲得馬華中委會推荐出任國會上議員,填補馬華前總財政鄭福成於本月14日卸任後留下的空缺。
馬華總會長蔡細歷今日主持馬華中委會會議後,宣佈周連瓊獲得黨推荐出任上議員的消息。
根據本部落在上個月獲得的消息,周連瓊是以馬青領袖的身份出任該職,周連瓊也是馬華敦拉薩鎮區會主席。
除了周連瓊,另外兩名上議員熱門人選是馬青總秘書蔡金星及馬華中委蔡寶鏹。
據了解,馬青總團長魏家祥推荐的人選是蔡金星,周連瓊則獲得馬華聯邦直轄區聯委會主席陳財和的推荐。
周連瓊是馬華總財政陳財和的愛徒,翁蔡黨爭期間,積極協助蔡派收集簽名召開特大,也算是蔡派的功臣之一。
周連瓊原被獻意在來屆大選攻打敦拉薩國會議席,隨著他被推荐出任上議員,敦拉薩鎮國會議席相信將由陳財和的公子陳國永(圖左)上陣,陳國永目前是馬青敦拉薩鎮區團團長。
Subscribe to:
Posts (Atom)